普通摄像头画面卖5元,对着床的卖10元,有画面的可以卖20元……原本用来家里老人孩子或用于防盗的摄像头,竟然被用于“窥私”在网上公开叫卖。近日,、浙江等警方接连破获黑客非法入侵居民家用摄像头案件,一时间,如何好个人、家庭隐私成为不少网民担忧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新线日,国家质检总局平台发布关于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风险警示称,已检测的40批次中,32批次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很多人选择在家里安装一个智能摄像头,只要下载一个相应的应用程序,就可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家里的情况。然而,摄像头的普及却给商贩提供了牟利的良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网络时代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个人隐私越来越多地于他人视野。如何个人信息安全,成为智能产品的受益者而非隐私被随意泄露的者,恐怕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问题。
为个人隐私,我国无论是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均明确了个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他人隐私者,既需要赔偿损失,又可能被处以罚款或者治安,还可能被判罚。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门必须执法必严,综合运用多种打击措施和法律手段,如根据微信群或者QQ群中出售破解软件、隐私视频的信息顺藤摸瓜,倒查始作俑者,形成严密打击态势,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从而减少信息倒卖行为。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商家应该为购买使用家庭智能摄像头的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终端软件和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消费者隐私不被泄露,否则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作为服务提供者,商家应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措施,提升产品和传输服务的安全性能,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牵头制定数据传输加密、终端方面的强制性标准,避免因产品本身的问题导致家庭摄像头一攻就破。
信息盗取手段花样多,防不胜防。就消费者个人而言,则应该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尽到注意义务。在选购智能摄像头产品时,要在正规渠道选购大厂商的产品,切勿便宜购买“三无”或者山寨产品。在使用中,应设置具备一定复杂度的密码并养成定期修改的习惯。
多起摄像头被破解事件的爆发,恰好是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倒逼有关部门严打信息盗取的最好契机。在当下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做好了信息安全工作,为个人信息筑牢铜墙铁壁,才能堵住泄露隐私的黑洞,让人们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