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偏差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而是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孩子整日泡在网吧里上网站,是问题吗?故意学校公物,是品题吗?一番苦读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突然厌学,是思想问题吗?
“每年到了第二学期,也就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的那一段时间,学校的公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有的是教室的玻璃无缘无故被弄破,校园的公告栏上不知什么时候被写上,教室里整齐的桌椅突然就变成了腿……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的品德问题,就采用人盯人的方式,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后来,我发现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和反复,不是一个单纯的思想问题,而是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教研员张靖老师(中学高级教师)说。
张靖老师说,所谓“行为偏差”是指既有别于违法犯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它是当事人某种长期的、屡教不改的违规或违纪的不良行为。现在,行为偏差学生普遍存在于学校,这是为什么呢?调查显示,80%后的心理问题是由学生时代身边的造成的,包括教师与家长。如今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十分苛刻,使得教师压力大,很少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在教学中经常会言行过激,这当然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心理学称之为“师源性心理障碍”。
而且,学校以学生成绩作为老师业绩考核的依据,使得目前的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也只是把眼睛放在学生行为的纠偏上。比如,有一个好学生和一个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同时抱着书睡着了,老师走到好学生旁边拍着他的肩膀:“多用功啊,睡觉还拿着书”。对差生说“你看你,一拿起书本就睡觉”。同样拿着书本睡觉的两个学生,对于优秀生,教师的积极评价让他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一个积极的暗示。而对那个同样拿着书本睡着了的差生,也许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那样“一拿起书本就睡觉”,这时教师的负面评价就对学生造成了。
实际上,心理不仅仅是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后的纠正,因为已经形成心理问题是需要个别的,毕竟只是中小学心理极少的一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大面积预防上,而决不能仅仅盯着产生问题后的几个差生,因为这放大了行为偏差生的作用,对全体学生也形成一种心理暗示。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