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黄超:“非遗”传承应更贴近百姓生活

类别:热点新闻 日期:2017-6-23 13:25:43 人气: 来源:

  近日,长沙开展了“非遗传承需要年轻一代发力作为”的主题讨论。众多非遗研究专家、艺术家和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市民讲述非遗故事,畅谈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长沙晚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群手艺人展现精湛技艺的途径。非遗文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的美感和实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群手艺人展现精湛技艺的途径。非遗文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的美感和实用性,曾服务和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以手工制作为主的非遗文化因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在推广上渐渐遇到瓶颈。但是,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凝结的文化依然是国人的宝贵文化财富。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努力推广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心怀与,是现代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非遗要更贴近日常生活,其欣赏与学习应成为人们习惯。在商品经济时代,亚文化泛滥,饱含匠人、精雕细琢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上却坚守着“慢文化”的优雅姿态。不过,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附着于特定年代的非遗文化,在过程中还难以匹配现代人的需求。“因为制作时间长所以价格偏高,因为表演时间长人们难以完全领会其表现内容”等问题的凸显,让非遗文化的受到制约,这些问题遗传承人应面对的现实问题。非遗文化和我们的现实产生距离,是因为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要领会其表现手法和内容,需要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具体来说,非遗文化的破局关键在于社区和学校,要让中老年群众和未成年人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再依靠这些基础人群传递非遗之美,为非遗传承创造有生力量。

  非遗“回暖”不可操之过急,创新之举也要进退适度。非遗文化影响国人的时间很长,也发展、继承了很多年,然而,如今要讨论的问题却不容回避,那就是:如何令非遗文化“回暖”。所谓“回暖”,就是让非遗文化重新成回到人们的视觉中心,鼓励人们主动接触、学习和继承非遗文化。笔者认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可完全时代需求,一定要做到“先完全掌握非遗文化精髓,再图创新”,这样做是为了非遗文化的正统性和度。非遗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成为一个盈利率极高的产业,但是长远来看,它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们对高雅文化、乡土文化始终有需求,非遗文化满足了这些需要,既凝结了人们对故乡的心灵渴望,客观记录了一个时代,同时兼具艺术美感,凝结了温暖的匠人,终究会找到发展空间。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全面了解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完成创新,稳扎稳打,尤其遗传承人要平抑功利,用更长的时间期待非遗文化的回暖和精彩绽放。

  非遗还应学会吐故纳新,留住人才方能守住希望。非遗文化需要大量从专业院校具备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耐得住寂寞、从学徒开始的非遗爱好者。我们不能否认,若非遗文化迟迟无法给予这些人温饱,无法给与他们有的生活,他们必将离开这个行业,继而对非遗传承带来打击。留得住人才,方可守住希望。应当为非遗传承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当务之急就是建设足够的非遗传承和展示,让非遗文化更高频率的展现在群众眼前;应当动员扩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报道,记录非遗匠人的表达,展示非遗传承的细节,让人们知晓更多非遗文化的动人点,从而形成稳固的群众基础。非遗文化也可以尝试着去适应这个时代,不可抱残守旧,要主动去旧存新,要放大最亮也最接近人们审美习惯的文化闪光点,长久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形象展示的窗口。令非遗文化“回暖”既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也是传统文化的时代担当。我们不可让非遗文化长久地远离视觉中心,应更真切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美感,安静感受非遗传承人温暖动人的匠心表达。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都市男性网- All Rights Reserved